这是竹简“天回医简”内容复原图(资料照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资料图)
历经10余年,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出医书。4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破译出来的《天回医简》正式出版。
《天回医简》正式出版。新华社记者童芳摄
这批汉代竹简,是从成都市地铁建设中发现的汉墓中出土的。
2012年开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耗时近一年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三号墓发现大量医学竹简,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
“天回医简”出土时的状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经研究发现,这批医学竹简属于中国古代名医扁鹊一派的医学,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与“天回医简”构成一个体系,为探究中国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难得的物证。
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发现的西汉墓葬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批竹简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残破散乱,像面条一样软。从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到研究整理出版,历经十余年。考古学家、中医药学专家、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组成的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状况、字体差异、简文内容等,摹仿古人制作简书流程,解决竹简编联、释文等重点难点问题,经整理拼接后,得到930支医简,2万余汉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目前“天回医简”被整理为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
《天回医简》主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天回医简》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主要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还附有详实的整理说明、室内清理揭剥示意图、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
“‘天回医简’中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在当今依然具有价值,希望通过对‘天回医简’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中国中医药理论创新,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柳长华说。
这是出土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资料照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01
经专家反复研究求证
“天回医简”或为失传的扁鹊医书
2012年,在四川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过程中,意外在天回镇发现了一处西汉墓葬,被称作“老官山汉墓”,考古队对此进行了一年多的抢救性发掘。
在3号墓椁室的北侧夹层一个隐秘的角落里,一堆漆黑的细竹条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经过清理辨识,这些不起眼的细条竟是写满文字的简牍,涉及经脉、脏腑、腧穴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和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制髹漆经脉人像,比宋代的针灸铜人早了一千多年。
如何推测并确认天回医简就是扁鹊传书?
时间回到2012年9月,考古队员用“煮过的面条,还是湿的”来形容刚出土的细竹条。断简残文,字迹漫漶,医简还原整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清洗,显影,拍照,红外扫描……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武家璧对医简上的文字进行了仔细辨认,发现竹简中包含了许多医学术语,应该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并发现一个叫“敝昔”的人名。
敝昔是谁?武家璧在深入查阅西汉早期文献后,惊奇地发现“敝昔”就是扁鹊。
彼时,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柳长华密切关注着天回医简的消息。在他看来,这些出土医简是对当时医学最真实的记载,应该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的原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史料。
2014年春天,柳长华一行踏上了前往成都考察的旅程。真正看到医简并且参与研究后,柳长华欣喜不已。“蕴含的信息太丰富了!医简中出现的5处‘敝昔曰’,可以确认这批医简应该就是扁鹊医著。”
在各方推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立项,成立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天回医简整理组,对这批医简开始进行系统性研究。
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编联、书写以及简文内容等不同方面,对全部出土竹简进行了细致整理,历经清理、整理、释文等程序,再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医简进行扫描以便识别,在出土的900多支医简上,粗略统计文字2万余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可见是墓主生前使用的书,而非下葬时一次抄录。
900多枚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部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治疗马病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这8部医书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柳长华介绍,天回医简的内容,大多是讲色脉诊以及针灸原理的内容,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还发现了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这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
根据考古和学术的推断,医简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仓公淳于意的行医与授学时间相去不远,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汉景、武时期,其年辈应与仓公弟子相当。
经过精细的考古,反复的求证,研究团队证明了天回医简确为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其所反映的汉代医疗水平已十分发达,不但用上了“中成药”,更有详细的色脉诊体系,证明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02
《黄帝内经》
或为天回医简解经之书
在过去的八年间,柳长华有无数个凝视着竹简的时刻。“两千年的跨度,我们一下子给接起来了。”柳长华称天回医简的出土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天回医简整理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需要与文物保护专家密切合作,于是,整理组成员频繁往返于北京、成都之间。为了探索天回医简的奥秘,整理组日夜钻研,格外谨慎地对待这一宝藏。柳长华经常每年要跑七八趟成都,“看图像,一有疑问就想去看看竹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让整理者们充满期待。
经过长久的研究,柳长华等专家组成员认为,“《黄帝内经》不是经,而是解经之书,相当于老师教学生的讲稿,而这个经就是天回医简。”如此推测源自天回医简中《脉书·上经》的内容,往往一句话就在《黄帝内经》中演绎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
《黄帝内经·素问》里提到,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这就是脉书上下经的命名来源,我们认为天回医简是《黄帝内经》所引用的古医经。”《天回医简》整理组成员顾漫说。
《脉书·上经》主要讲的是“通天”,其中提到“五臧 (藏) 九徼 (窍)十二节,皆鼌(朝)于气”。朝于气,就是人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相通,即“通天”。这是已经失传的重要医学理论,可以解释针灸治病的文化根脉。
《脉书·下经》则包含了更丰富的“言病之变化”的内容。“其中记载了两大类疾病系统,一类是以十二经脉为基础的疾病分类方法,施之以诊脉和针灸;一类是以风、痹等三十余种疾病分类,施之以方药。传世的《素问》和《灵枢》基本是以此分别的。”柳长华说。
与医简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又称作“人体经穴髹漆木俑”,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为探究上古时期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物证。
高约14厘米的小木人直立,手臂下垂,五官清晰,体型匀称,精致程度让考古队员们惊叹不止。其头面、四肢、关节、胸腹、腰背处镌刻约有111个点和“心、肺、肝、胃、肾”等20个铭文。体表有彩绘经脉线11条、刻划经脉线12条,另有“间别脉”40余条,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柳长华介绍,这111个点在医简中称作“脉口”或“气口”,这就是后来的“腧穴”。“以前我们看《黄帝内经》等古代中医经典著作时,由于缺乏模型标示,一些关于经脉理论与主治的地方看不懂,现在,通过髹漆经脉人像和天回医简,揭示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脉医学理论体系,让很多以前我们看不懂的经脉医学名词变得清晰起来。”柳长华说,髹漆经脉人像是揭秘古代中医经脉理论与应用的一把“钥匙”,与天回医简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天回汉墓发掘的领队谢涛表示,天回医简作为首次出土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医经”文献,内容可与传世医书比较互证,对揭示早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及考证《黄帝内经》等传世医学经典的来源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03
医简窥见经典名方之源
千年竹简,记载着中医学的早期足迹,其现实价值在何?
“从事天回医简研究以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医简中的许多内容是历久弥新的,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柳长华介绍,《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伤中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105首医方,侧重于制剂的制作方法。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有很多以酒入药的医方,如治风痹偏枯药方、治寒热咳醪方等。”天回医简整理组成员罗琼介绍,105首医方中,药方有101首,祝由方4首,其中有44方用酒,而且酒的品种很丰富,包括美酒、淳酒、醇酒、厚酒、薄酒、温酒等。
罗琼表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可操作性极强,对方剂组成、药物炮制、成药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详细的记述,特别是对复杂制剂的工艺流程,叙述不厌其详,可见其重在指导成药的生产过程,保证制剂的品质。
“另一方面,《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反映了当时方剂使用的实际情况,这些见载于出土文献的方剂为考证经典名方的来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罗琼举例说,如其中的治疝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仲景桂枝汤只有穀与甘草之别,据此可以窥见仲景桂枝汤的来源。
在柳长华看来,天回医简是更为古老的医学文献,更能够从“本源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解释中医历史”。“中医在两汉时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继续深入对天回医简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生命与疾病思想开展研究,必将向世人展示更多中医宝贵遗产。”
天回医简的出土,带动了出土医学简帛文献的整理研究热潮。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柳长华担任院长,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天回医简》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一手研究资料。书中一次性完整公布了考古发现的资料,除了收入竹简的红外扫描图版、可见光彩色图版、反印文图版、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等基本资料以外,书中还附有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及竹简室内清理的揭剥示意图等,以便于研究者复核、验证。
04
医简被整理为8部医书
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
从考古发掘到整理出版,历经十年,《天回医简》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主要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还附有翔实的整理说明、室内清理揭剥示意图、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为读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一手研究资料。
“从事‘天回医简’研究以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医简中的许多内容是历久弥新的,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柳长华介绍,出土的和古代传下来的医方甚多,中医讲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刚刚出版的《天回医简》公布了全部的医方,其中一些方子的立意别开生面,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通过加强对‘天回医简’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并运用到临床上,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也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我们自己的医学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文/图|综合自新华社 中国中医药报 四川发布 四川中医药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下一篇:最后一页
夫人全球都在等你离婚免费阅读,夫人们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 甘夫人 封号为
梦幻西游客户端修复不了,梦幻西游客户端修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下载与客户端
山西太原一季度经济增长5 5%,消费加速回暖,工业经济稳步发力。27日下午,太原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党组成
财政部、教育部今天(27日)发布通知,下达2023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预算。此次下达的补助资金列入直
社交平台流出一组比亚迪宋ProDM-i2023款实车照片。这次的白色版和此前工信部的申报图高度一致,和现款在造